应常态、查问题、理关系、促转变

发布时间:2015-09-08
在新常态下对于侨联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实践
 
齐齐哈尔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革新,中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更好践行侨联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职能,“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已成为侨联必须重视且亟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时代主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明确对新常态的四方面特征进行了阐述,即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可见,把握新常态机遇的关键在于把握速度、质量、结构和驱动方面的“变”上。由此看来,侨联要想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必须客观把握新常态“变”的本质,在主观认清“五个问题”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加速促进“五个转变”,为侨联在新常态下更好开展工作和实践打好基础:

    一、认清“五个问题”

    多年来,侨联通过积极发挥海内外桥梁作用,在服务祖国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支持国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服务过程中,一些侨联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随着新常态的到来而日趋突显。侨联只有在研究新常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认清这些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加强组织建设,才能打造出一批应对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无往不利的侨联干部队伍,为祖国在新态势下更好发展增添一抹亮色。
    一是在工作基础条件上还存在着“三少”、“三无”的问题。所谓“三少”,即人员少、经费少、资源少。目前,受机构编制的制约,各地市侨联普遍存在任务重、编制少、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仅从我市的情况来看,市侨联现有在编干部7人,承担着加强海外联谊、服务招商引智大局、维护全市5万余名归侨侨眷权益等任务,繁重的工作与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还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各地市级和县、区侨联纳入财政预算的资金普遍只有干部的工资,其它办公经费十分有限,导致在谋求促进与海外联谊、开展为侨服务活动上时常处于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同时,在县、区侨联工作层面上,普遍还存在着“三无”(无专职人员、无资金、无场地)的问题,导致工作出现了简单化、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等倾向。
    二是在体制管理和机制运行上存在着不够协调和不够顺畅的问题。按照《侨联章程》规定,各地侨联作为党领导下的地方人民团体,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层级管理与工作指导。在实际工作中,侨联要想在涉侨事务上有所作为,就有必要借力使力,积极协调涉侨组织机构,凝聚各方面的侨务工作力量。目前,各地侨务工作分别由侨办和侨联两个部门负责。由于服务对象的一致性,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造成了交叉重复情况频繁出现,工作的方式、方法、手段也大致相同,管理资源方面产生了的极大浪费等问题。虽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地普遍实行了侨办、侨联联席会议制度,但是由于受联席会议定期召开的限制,且没有日常性、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导致了一些涉侨任务在及时衔接和问题的迅速解决等方面受到阻碍,不利于侨界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和侨务工作效率的迅速提升。
    三是在工作摆位上存在重点不够突出的问题。在工作内容上,有的基层侨联工作还仅仅侧重于开展一些情暖侨心活动和做好归侨侨眷的维权工作,还没在真正的适应新常态、发挥新侨力,借力侨联海外联系优势、服务地方引资引智上下大气力,没有做到“群众工作、维护侨益”与“海外联谊、服务发展”同举并重。在工作对象上,有的基层侨联还局限于就“老侨”抓工作,还没有把“新侨”作为工作重点,在做细“新侨”工作、新常态下引进侨智、提升工作水平上探索不足。在工作领域上,有的基层侨联还没有把拓展海外联系作为主攻方向,没有把新常态下服务“一带一路” 等战略建设作为工作导向,在多渠道扩大海外联谊、合作取得的成效不明显。
    四是在工作方式上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做好新形势下侨联工作的客观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基层侨联还习惯于用传统的方式方法抓工作,在探索新的工作载体上想的招法不多。比如,在侨联引资方面,还没有把建立与海外社团、商会的联系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渠道,局限于就归侨、侨眷抓招商引资;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智方面,还没有把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库”作为工作重点,将新侨资源作为储备重点,工作没有做到有的放矢;在温暖侨心、扶贫济困方面,还没有把济困“输血”与扶持就业创业“造血”有机结合起来,没有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是在目标管理上存在绩效考核缺位的问题。目标管理是实现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随着新常态的到来,侨联工作领域内容得到不断拓展,为统一不同阶段各地侨联的工作思路、目标和行动,有必要改变以往用《工作要点》引导基层侨联工作的做法,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对侨联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工作指导目标,实行侨联工作目标管理,以利于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好工作的序时进度,稳步提升侨联工作水平。同时,要积极争取把侨务工作纳入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区别职能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承担的侨务任务,划分考核单元,实行定期考核,以利于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抓好涉侨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为建立“大侨务”格局创造有利条件。

    二、处理好“五个关系”

    为了切实提升侨联在新常态下的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在正确认清五个问题的基础上,还应妥善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一是要妥善处理好能力和动力之间的关系。适应新常态,服务经济建设,能力和动力缺一不可。首先,服务侨企和国家经济科学把握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必须要解决好“会不会干”、“能不能干”的问题。新常态有着它内在的规律,围绕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工作需要具备大量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因此,要把有能力、懂经济、善管理、会办事的人调整充实到侨联干部队伍中来,抓好选人用人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对新常态下侨联工作发展相关知识的业务培训,使广大侨联干部了解适应新常态下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以利于提高服务经济建设的工作水平。其次,还要着力调动和增强侨联干部抓工作的内在动力,建议一方面要提高干部的素质,加强学习,努力实践,做到“双能双会”(能说会写、能想会干);另一方面要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激励,增加动力,调动侨联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组织行为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绩效=能力+动力,大意是:绩效是能力和动力合成量,两个能力相同的人,他们的绩效高低取决于给予动力的水平,只有能力和动力得到双效提升,侨务工作才能得到更好推动,机关干部工作潜能才能得以最大发挥。
    二是要妥善处理好心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干好工作需要有好的工作环境,更需要有好的心境。虽然侨联已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侨联无职无能,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侨联组织设置不合理、有被弱化边缘化倾向等问题。由此出现基层侨联在社会变化改革过程中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环境下,甚至一些地区和机构对设置侨联组织存在“可有可无”等现象。面对这种大环境,侨联干部应摆正个人心态,坚定为侨服务的信念和决心,提高党性认识,克服满不在乎、厌烦畏难和与己无关的三种消极思想,不断改善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效能,真抓实干,加强宣传力度,推动侨联工作的成效展现,为促进侨联工作大环境转变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我们立足服务全市大项目建设,组织侨界人士引进国内外资金2亿多元,市侨联连续七年荣获全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称号,以有为的实绩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对侨联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三是要妥善处理好务实与务虚之间的关系。所谓务实是指做具体的实际工作,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事物。而落实一项工作前,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确立的原则、制定的路线、明确的方向,落实完成后,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等,就是务虚。务实离不开务虚,务虚是务实的前提,务虚的目的就是为了务实。同时,务虚的成效必须由务实的效果来检验,否则务虚就会变成“务空”。可见,务虚与务实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侨联若想尽快适应新常态,做好战略服务工作,必须妥善处理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即在以务实为工作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务虚会议(双月例会)等方式,将工作内容做好系统的计划筹备和总结反思,同时应积极开展党性学习等工作,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发现自身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在活动结束后用务实的结果来检验活动成效,将侨联工作推向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的工作节奏中来,形成一套“有计划、有落实、有成效、有反思”的系统工作模式,促进侨联工作效率的科学有效提升。
    四是要妥善处理好守旧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目前,侨联正处于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期,要适应新的侨情变化,更好的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服好务,实现中国梦,侨联势必要进行改革创新。然而在大力推进侨联工作改革创新的同时,守旧的工作方法和观念是否就应全盘否定?侨联成立多年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探索出了一条属于侨联工作独特的工作路子。这路子在过去可以说是行之有效的,但为了适应新常态发展,势必要发生转变,然而转变不应是一味的破除,而是在保留精华的基础上取得发展、突破和创新。如,为侨服务中,向贫困侨送温暖的“情暖侨心”工程,无论新形势如何发生变化,送温暖的方式方法如何改变,“情暖侨心”的为侨服务精髓不应发生改变。同理,海内外联谊平台如何拓宽,为侨搭建海内外侨联的目的不能变。因此,必须明确所谓守旧,如果是固守旧的方法和形式则应破除,而如果是守护旧的思想精华和服务理念,那么这些守旧的思想精华和服务理念应作为创新发展的基础长留心间。
    五是要妥善处理好主角与配角之间的关系。侨联作为联系政府与海内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在具体的工作中,多以联系、助推、倡导为主,且由于侨联部门本身无行政职能,在政府工作角色中,不是主角,而是配角,就好象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唱会,侨联既不是策划,也不是主唱,而是为整场演唱会能够呈现更多美轮美奂旋律而努力的和声,虽然是配角,不在聚光灯下闪耀,但作用仍然无可替代。因此侨联一定要妥善认清并处理好主角与配角之间的关系,摆正位置、调整好心态,切实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大局,要以满腔的热情做好为侨服务工作,凝聚侨心,发挥侨力。

    三、促进“五个转变”

    随着时代进步,“以不变应万变”的兵家攻略显然已跟不上新常态前进的步伐,因此侨联要想在新形势下加速侨务工作发展,必须积极促进“五个转变”:
    一是侨联干部应由过去单一型向复合型方向转变。虽然现在都强调培养专门性人才,但由于侨联处于“三无”状态,人力资源有限,而在新形势下所需担负的工作任务和使命大大增加,这就要求侨联干部应由过去的单一型向复合型方向转变。首先,要加强基层侨联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热爱侨务事业、领导经验丰富、善于把握大局、长于带好队伍的归侨和侨眷选配到侨联委员会中来,不断提高班子的领导艺术和水平,形成团结向上、民主和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集体;其次,要加强基层侨联机关干部队伍建设,要健全并严格执行理论和业务学习制度,引导侨联机关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对此,我市侨联通过开展“双能双会”(能说会写、能想会干)、“五个一”(读一本好书、提一条好的建议、形成一篇好的调研报告、联系一个工作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等活动,锻炼和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取得了一定成绩;第三,要探索采取“双挂”(上下级侨联机关干部双向挂职)的培养干部的方式,提升侨联干部适应侨联多个岗位工作的能力,多层面更好地胜任实际侨务工作。
    二是工作模式应由过去的“布置工作靠号召、落实工作靠觉悟”向“下达任务、目标考核”方向转变。由于基层侨联存在“三少、三无”的问题,导致侨联工作推进往往不够顺畅。以我市为例,全市共有22个基层侨联组织,全部基层侨联干部均为兼职,在布置工作时,大多以号召为主,使得在年终考核时出现很多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对此,市侨联进行了调研,一些基层侨联普遍反映由于本职工作太多,所以侨联工作没有时间做;还有些基层侨联干部觉得侨联工作做与不做全靠自觉,无奖惩,自然以本职工作为主先做,侨联工作放在后面。基层侨联所反映的问题在全国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侨联必须转变工作模式,在积蓄强化党性等理论教育的同时,由过去的“布置工作靠号召、落实工作靠觉悟”向“下达任务、目标考核”方向加码。对此,市侨联制定了《基层侨联工作考核制度》,制度中强调,年终考核结果将向各基层党委和统战部进行通报。
    三是工作重心应由过去的务虚守旧向务实创新方向转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中国侨联九届四次常委会议上指出,要大力推进侨联工作改革创新,对侨联在新常态下更好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敢于创新是推动侨联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对此,市侨联积极拓展工作新思路,以“常规工作有创新,重点工作有突破”为目标,制定了《践行“三严三实”,打造“和谐侨联、文明侨联、创新侨联、先进侨联、智慧侨联”实施方案》,和“四做”工作准则,即务虚工作务实做,守旧工作创新做,务实工作提纯做,创新工作日常做,切实将工作重心由过去的务虚守旧的模式化向务实创新的多元化方向转变,在提升侨联工作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增强了在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四是侨联视野应由过去的坐在侨联看侨联向跳出侨联站在全局看侨联方向转变。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侨联工作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常态下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挑战需要侨联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看待、攻克并解决问题,因此客观上要求侨联不应再简单的站在侨联视野能力范围内来思考并开展工作,而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围绕如何更好的服务全局来谋划侨务工作,客观分析侨联开展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弱势部分,探索出紧跟时代步伐和符合新老侨众需求的工作模式,实现从单一套路的老品牌活动向灵活多样的侨务活动转变。同时,还应积极通过借鉴并发挥侨界国内外经验优势,敢于循序渐进地突破思维局限,有的放矢的攻克难关。
    五是工作布局应由上下一个思路向区域布局方向转变。近几年来,国家从实施“东部腾飞、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到“一带一路”战略,在通过扩大区域优势进行科学布局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新常态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同理,侨联作为一个由共同的使命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客观上必然存在一些如南北方侨众分布不均衡、侨情文化差距大、各基层侨联组织建设情况不同等差异,因此,为更好推动侨务工作提升,侨联在工作布局方面也应由上下一个思路向区域布局方向转变,即在同一理想信念和职能目标的指引下,根据中国侨联的统一部署,结合各级各地侨情变化、侨界优势探索适合当地的更为行之有效的侨务工作的新办法、新举措,促进各级各地侨务工作更加务实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