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区第一代归侨的带头人——苏兰生

发布时间:2023-06-07

苏兰生(1913年-1996年),朝鲜归侨,祖籍山东省文登县。1933年,苏兰生携妻子和父辈乡亲们结伴,从丹东过鸭绿江逃难到朝鲜平壤生活在朝鲜,苏兰生和妻子苏宋氏育有四女一子,苏家在朝鲜平壤靠开小饭馆维持生活。苏兰生幼年学技,木工手艺高超,有时在外帮工补贴家用。

苏兰生是1953年5月回国落户绥化县13户朝鲜归侨的领头人。

在朝鲜生活期间,苏家周围十多户邻居都是中国人,大多是上世纪30年代躲避国内战争,逃难到朝鲜生活的。朝鲜山上有挖不尽的野菜,小饭馆生计惨淡,一家人常靠吃野菜粥生活。冬季,朝鲜人家会在院子里挖大坑,把装满辣白菜的大缸卧进土坑随吃随取,善良的朝鲜邻居教会中国人腌制辣白菜,帮助照看年幼的孩子,两国人民亲如一家。中国人很抱团,苦日子也互相帮着。那时,手艺好、人品好的老苏大哥就是周围中国人的主心骨。

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不久,中国解放军要渡江开赴朝鲜战场的前夕,消息就在朝鲜传开了。美国人向民众大肆进行反面宣传,诱骗不明真相的群众跟他们走。苏兰生一家坚决不走,在他的影响下,周围的中国邻居也不走。美国鬼子把苏家的小饭馆炸平了。后来大家听说,和美国鬼子走的那些人,全被赶到一个江边枪杀了。苏兰生一家和听“老苏大哥”留下来的中国同胞幸免遇难。大家更加信服苏兰生。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打美国鬼子了!苏家带头参加后方援助队,苏兰生带一队群众做担架,妻子带领妇女们在防空洞里做饭劳军。苏兰生的大女儿在新义州一带,冒着炮火,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当翻译、做向导……

1953年初,隔江传来号召在朝鲜的中国同胞回到祖国的呼唤,饱经战火中国人奔走相告,无限欢欣,苏兰生携妻带子,只带着两箱木工器具奔往回国聚合点,当时因为拉扯年幼的孩子们躲避江水涨潮,箱子被江水卷走,最后只抢回1箱工具……这箱经历战火、具有收藏价值的木工器具现在仍为苏兰生后人保存!

回国途中历尽艰难,这些家拖儿带女,互相帮助,穿越炮火回到了祖国。当年绥化县城很小,这批归侨住的都不远,多数集中在老“八三”小铺对面平房区,大家仍然向亲戚一样走动,晚上常集中在王代青家里听书。谁家有大事小情也都是大家的事,工作、生产、生活中的事,大家都要找“老苏大哥”商量。归侨心齐,感情深。最重要的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感谢党,感谢政府!

苏兰生有精湛的木工手艺,回国时就被定为6级木工,被政府安排到绥化县房产科工作,担任木工车间负责人。苏兰生团结带领20多名工友,一干就是十多年。那些年代冬天好像特别长、也格外冷,木工车间就靠一个大铁炉子取暖,苏兰生每天早晨不到6点就到车间生炉子,晚上要看到炉火完全熄灭,再把刨花子攒成堆,确保没有安全隐患才回家。十多年如一日。木工车间年年被评为先进班组,苏兰生更是大家一致推举、真心尊重的先进工作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大搞以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国家鼓励发明创造。当时木工制作完全靠手工,工作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为了减轻工友的劳动强度,响应国家开展技术革新的号召,苏兰生到外地学习经验,回来后请绥化县机床厂的工程师设计图纸,缺少资金投入就自己动手对照图纸做模型,反复琢磨模拟操作,再请工程师修改,终于研制成功木工打眼机、平刨机、压刨机、导棱机,使用机械工具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也开启了绥化县木工车间有机械化操作的历史新阶段。

苏兰生退休后仍然发挥余热,先后参与绥化县政府礼堂(后因火灾焚毁)、绥化县广播站播音室、绥化县影剧院等建筑的木工改造及制作工程,现存的北林区儿少中心礼堂木质扶手就是苏兰生老人生前亲手制造完成。苏老用传统的錛刨斧锯凿卯刨磨,用墨斗拉线确保尺寸精准,一方一寸精心制做,环型曲线造型优美大气、自然流畅,足见技艺精湛。多年前焚毁的绥化县政府礼堂入口处巨大的天井,也由苏兰生牵头制作,整个穹顶都是木质雕刻卯接完成,连接处严丝合缝,图案庄重优美,在当时是难得一见的匠心之作。

苏兰生在归侨中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木工手艺高超,为人真诚谦和,作为朝鲜归侨的优秀代表,曾担任绥化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苏兰生经常告诫孩子们,咱们一家人的命都是共产党、解放军从朝鲜战场上救回来的,所以,要积极进步,不能落后丢人,工作要往“死里干”……

苏兰生的5位儿女都没有让他失望。大女儿在朝鲜战场为志愿军服务,回国后不久,经人介绍,嫁给曾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英雄连长,后随军到绥棱县安家。195611月,苏兰生14的二女儿作为全县“五好学生”、优秀少年儿童代表黑龙江省友好访问团出访苏联,“苏家老二”一时间轰动绥化小城。二女儿才貌出众,博古通今,尤其文词卓越,出口成章,但却自己撕毁高考通知书,早早挣钱帮助父亲养家,照顾年幼弟妹。她善良正直坚韧刚毅,大义担当无我无畏,书写了似若平凡却是世人难以企及更鲜有超越的传奇一生……三女儿苏凤琴回国时8岁,1958年考入绥化县评剧团,1962年调到肇州评剧团做花旦演员,18岁入党后担任评剧团副团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离开剧团,转职到长春列车段,担任长春-北京红旗专车列车长。1988年被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请李鹏总理为全路职工:“铁路一定要把安全运输放在第一位”。她向大会递交的“综合改制落后铁路设施”议案,纳入国家“八五”计划,推动长春老站爆破拆除、完成改造。苏凤琴把少小离家时父亲那句“死干,实干”朴素直白的叮嘱,扎实地践行到每一个岗位,忠实地为党工作,全身心地为民服务,获得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72年,苏兰生的四女儿苏凤荣响应党中央号召上山下乡,18岁就任绥化县新华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此后曾任绥化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绥化市民政局副局长等职务,在抢险救灾、人民公园建设、殡葬改革辟建公墓等工作中都做出过突出贡献,赢得上下一致赞誉。看到现在依然宁静美好的绥化市公园景地,还有宝山双龙泉墓地更大规模的扩建,知情人都不会忘记当年苏局长恪尽职守、为民谋益的工作足迹。苏家最小的孩子回国时3岁,他就是绥化市侨联的奠基人,苏建贵主席。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的人们,都见证过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帮助朝鲜军民抵抗美帝国主义侵略的英勇顽强,都见证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舍生忘死,还有在战火中,祖国呼唤海外华人回归新中国怀抱的那份关切和温暖。所以,以苏兰生为代表的第一代朝鲜归侨,他们遭遇战争流离失所,新中国成立得以回归而具有侨的身份,那些过往的足迹也许很平凡,与南方侨乡、发达地区的归侨在经济、政治、海外关系等诸多方面都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一直以来,他们用诚挚无华的语言,平实淳朴的方式,全力以赴的贡献,永远感谢党的恩情,不余遗力报效祖国!

向现居全市各地的第一代朝鲜归侨致敬,感谢他们留下那些无以替代、不容难却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