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播洒"希望之光"

发布时间:2010-12-22

 

印尼华侨知青张载村、陈慧中回访北大荒侧记

李丹   初景国

69上午9时许,张载村、陈慧中夫妇乘坐的飞机徐徐降落在佳木斯机场。盛夏,广袤的三江平原葱翠欲滴,令人赏心悦目。走下旋梯的张载村、陈慧中不停地向大家招手,鲜花伴着掌声响彻机场……

他们曾经在北大荒生活、奋斗了7年,记忆中那段燃烧的青春岁月,尽管时隔了30年,却仍是他们心底深深的眷恋。他们将积攒的300余万元人民币捐献给了北大荒的“希望工程”,沿着他们当年的心路历程,用爱继续播洒着“希望之光” ……

汗洒沃野

   新中国诞生前夕,陈慧中出生在印度尼西亚,她从懂事起就受父亲的熏陶,立志决不平庸度日,要像父亲那样,寻找机会报国为民。

  1965年,印尼发生政变,华人遭到排挤迫害。陈慧中于10月随父亲回到祖国,就读于北京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准备参加高考。在一年多的补习中,学校两次会考,她均排在榜首。正当踌躇满志准备迈进名牌大学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上大学变成了梦幻。在艰难的抉择后,她毅然报名来到黑龙江开发建设北大荒,立志要在最艰苦的地方实现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理想。那一年,她被分到兵团三师二十团四分场四连。

6月的北大荒,云淡风清,一望无垠的麦田含情脉脉地守望着蓝天;漫山的白桦树随风摇曳着,像披着秀发的少女顾盼生姿——慧中被眼前的美景震憾了,她奔向了山坡,张开双臂,拥抱着美丽的白桦林,“北——大——荒,我——爱——你……”声音在山野间久久回荡,她的心儿在呼唤,她的热血在沸腾!

经过不懈地努力,慧中从五谷不分到熟练掌握了播种、锄地、收粮,成为一个会种庄稼的好把式,逐步摘掉了“农盲”的帽子。尤其令她欢喜的是,在亲身体验中真正懂得了劳动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一天傍晚,她和姐妹们坐在拖拉机上畅谈个人志向。这时,连长闻声走来,“连长,我想当拖拉机手。”慧中兴奋地说。连长犹豫片刻,诚恳地说,“你还是踏踏实实地劳动吧,开拖拉机的机会以后会有的。”慧中一听,难过的泪水夺眶而出。

接下来的日子里,慧中发现连队充满了阶级斗争的气氛,人们常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她明白了,在这里,她是被改造的对象。从此,她心情沉闷,走路、开会,就连去食堂打饭她都低着头,成为队里有名的“低头姑娘”。她只有拼命地干活,用汗水来消除心中的痛苦。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大家的认同,当她听说自己要被批准成为一名拖拉机手时,竟然喜极而泣,她的梦想实现了!慧中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东方红拖拉机手——一名康拜因驾驶员。她掌握了康拜因的机械功能和构造原理,除了能熟练地驾驶着它收割大豆、小麦外,还能在作业时排除一般性故障。

转眼到了1972年,慧中见知青们都积极报名要求推荐上学,自己也动心了。她去报名时,由于出身问题,又一次被拒绝了。在1974年知青返城政策开始松动的时候,她申请回印尼,父亲把她安排到了香港。

心系祖国

离别北大荒,驰骋万里南归。初到香港,慧中利用业余时间修读英语、商业专科,还学习香港大学校外课程。聪明伶俐的她很快学会了做生意,成为一名秀外慧中、叱咤商界的女强人。1976年,她和下乡到北大荒七星农场的印尼归侨张载村相识,共同的经历让他们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接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抓住机遇,共同创业,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如今,他们的两个孩子已分别毕业于美国和英国的大学。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随着事业的不断壮大,他们对北大荒的思念也越来越浓。20005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慧中参加了50多名在香港的北大荒知青聚会,“说不清的黑土地,为什么这样有魅力,命运给了你,青春给了你,为你苦,为你累,反倒感觉欠着你,啊,说不清这黑土地,怎么这样神奇……”回到家,夫妇俩思绪万千,“我要去北大荒!”千万次的呼唤撞击着他们的心灵!那一夜,他们失眠了。

张载村永远不会忘记,在下乡的日子里,特别是夏锄,对于以前从没干过农活的学生,是件很苦很累的事。干活常常落人后,但总会有人在前面默默地帮助他,让他可以直一直腰,跟大家一块儿在地头吃午饭。载村出身不好,曾经极度压抑,但七星五队的刘国志指导员无惧“左”的压力,坚持公正,在他生病和危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昔日的磨难和歧视并未冲淡载村对北大荒的深情,他宁愿放弃出国的计划,也要来看看阔别了30年的北大荒,再一次地拥抱那片久违的黑土地。

2000年7月,在稻菽飘香的季节里,他们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七星农场。一望无垠的稻田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北大荒,我回来了……”他们如孩子一般在田间奔跑、呼喊,任泪水在脸上尽情地流淌……

慧中了解到,党和国家非常关心和重视北大荒的发展,同时也了解到目前的北大荒还有不少困难。一些弱势家庭的孩子上学艰难,有的高中难以维持,有的考上大学不能就读。慧中的心情沉重起来,她不顾旅途劳累,又驱车来到八五二农场,也发现有类似的情况。夫妇俩当即决定捐款200万元,继在建三江分局设立基金会后,他们又在红兴隆建立第二个“希望之光”助学基金会。

建三江和红兴隆分局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了这两位赤子捐资助学的义举。陈慧中淡定从容地对大家说:“我生在印尼,长在印尼,从小就受到爸爸强烈的报国思想影响,北大荒是我在祖国的第一个家乡,我要像父亲报国那样回报北大荒。”张载村说:“把我们用汗水换来的微薄积蓄献给希望工程,是希望我们的后代把北大荒建设得更加美好!”

捐资助学

 

越野车疾驶在高速公路上,慧中若有所思地凝视着窗外。6月的三江大地,绿色的沃野一望无垠;农用飞机穿行在低空往来施肥;大马力拖拉机驰骋其间,迅捷耕作,犹如驱逐舰在大海中划出滚滚浪花,又如编织着一幅幅壮丽的锦绣……这里已成为全国粳稻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商品粮基地,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全国惟一的“中国绿色米都”称号。慧中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轻声哼唱着《北大荒人的歌》……慧中、载村是富有的,但更让他们欣慰的是,自从在红兴隆和建三江分局启动了“希望之光”仪式后回到香港,数以百计的信件向他们的电子邮箱和家庭信箱涌来。他们像是拥有了数百个孩子,成了精神上最富有的母亲和父亲!从此,他们除做生意外,年年都要抽出时间去一次北大荒,了解受资助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他们和受资助的每一个孩子都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今年,又有40余名捐助的孩子参加了高考。他俩几乎把兴奋点全倾注到了孩子们身上,时刻关心这些孩子们的学习,关心这些孩子们的身体,关心这些孩子们所报的志愿……

“慧中,我们到了。”载村在叫她,打断了她的思绪。驱车行驶了两个小时,终于到达了建三江一中,慧中还没下车,孩子们就象小鸟一样飞了过来,手里拿着准备好的礼物,鲜花、风铃、纸鹤、版画……  载村儒雅地向同学们招手,“载村——慧中——我们爱你——”欢迎队伍人山人海,服装整齐的长长的学生队伍挥动着鲜花,“欢迎、欢迎”,“感谢、感谢”的声浪响彻天空。时隔数年,这里又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分局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对建三江一中进行了改扩建,使之晋升为总局示范高中,兴建了艺术体育馆、运动场塑胶跑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载村和慧中在2003年被分局教委授予名誉校长称号。这几年学校的工作他们是满意的,校长崔龙江组织、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基金制度和运作方式,使得每一笔基金能够及时发放到受助、奖励的学生手中。整个运作过程公正透明,全线监管。今年是基金会成立第九年,张载村、陈慧中夫妇在建三江一中共投入教育基金182.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250人,奖励优秀学生817人,进步学生615人。 8年里,受她资助的孩子中,有1000多人考入高等院校,其中有200人考入清华、北大、哈工大等知名高校。慧中更关心的是这些孩子毕业后如何找到称心的、待遇好的工作;关心他们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关爱他人、树立自强自立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这才是更重要的。 

禾苗茁壮

 

杨进,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孩,从小没有母亲,父亲带着她以卖鱼为生,每月只有500元的生活费用,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她从小立志,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受到张载村夫妇的资助后,她的生活学习有了保障,高中3年连续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奖学金。2005年参加高考时,考了626分,只差两分未被上海交大录取,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决心要离开黑龙江的杨进一度消沉,慧中得知此事后,十分焦急,她和载村通过发电子邮件、短信和杨进沟通、联系,像妈妈一样给她送去精神上的慰藉。杨进在电话里激动地说:“慧中阿姨,您放心,如果这两分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也会努力走出我最精彩的人生!”杨进不负众望,她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年年拿奖学金,毕业后被深圳一家公司高薪聘用。

   王艳会,2003年考入厦门大学经济历史系,现在深圳招商证券公司工作,专门从事石油经济的分析与研究,常常要撰写大量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公司竞争十分激烈,她为此十分苦恼。慧中阿姨对她说:“你一定要好好调整自己,现在的社会就是优胜劣汰,你是优秀的,要相信自己!”经过不断地努力,半年后,王艳会的分析报告经常在《中国经济报》刊出,老板在公司大会上表扬了她。现在,她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份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并荣升为公司部门经理。

杨欣、钟震宇、侯慧、潘小佳、于野、刘琦、周广浩……数百名优秀学生,都曾受到载村、慧中的资助与奖励。了解到这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不少首次入学的费用都有困难时,夫妻俩当即商定,从基金余款中给每名受捐助考入大学的孩子5000元人民币,并表态,将视他们进入大学的学习成绩和困难情况,随时给予资助。

孩子们紧紧簇拥在陈慧中、张载村周围,连很少掉眼泪的男生张兵也落下了眼泪。宁玉同学来到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报到后,没打开行李、没洗脸、没吃饭,第一件事就是给陈慧中和张载村写信。他深情地写道:“尊敬的载村叔叔、慧中阿姨,你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我一定像你们热爱北大荒那样做一个有爱心、甘于奉献的人……

是啊,自从踏上三江大地的那一天起,记者真切地感受到载村夫妇带来的巨大震撼。所有新朋旧友,只要一见面,只要一提起他们,就成为最热烈、最动情的话题。他们这样无私地关爱和帮助别人,又做得那样执着、真诚和彻底,毫不动摇,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在下榻的绿色米都宾馆房间内,慧中夫妇久久无法入睡。眺望着窗外闪烁的星光,伴着清凉的晚风,慧中在灯下慢慢展开一封信,这是白静的来信:“我现在已在红兴隆第一高中工作,是高三学年的一名班主任,是你们的鼓励与帮助才有了我的今天,我没有父母,你们就是我的父母亲啊……”慧中的眼波里闪着泪花,想起这个孩子,她的心都在痛,明天就要在红兴隆分局局直见到她,此时,真有些迫不及待了。

6月12日,载村、慧中在红兴隆分局副局长李宁、校长郝云新和党支部书记刘卫国的的陪同下,风尘仆仆地来到红兴隆第一高中,4300名教职员工和学生带着激情与期盼迎接他们的到来。7年中,载村、慧中在这个高中投入资金103.4万元,截至今天,已奖励资助学生93万元,受益学生1306人(次),有1008名受资助学生考入各类高校,其中有186名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

载村、慧中漫步在绿草茵茵的校园里,抚摸着崭新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聆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翻阅着令人欣喜的高考成绩单,感到非常欣慰。他们与教师、学生座谈,了解师生们的思想状况;他们与学校领导促膝长谈,共商学校发展大计。

张载村、陈慧中来到了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600万元的图书馆,看到孩子们正如饥似渴地捧着书本在阅读,他们十分欣慰。3年前,他们了解到红兴隆第一高中仅有一间简陋的资料室,图书资料陈旧且量少时,当即表示出资10万元为学校购买图书,帮助他们建立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因此被命名为“载村慧中图书馆” ,广大师生在汲取丰富科学知识的时候,从内心深处感激张载村陈慧中夫妇。

“慧中阿姨!”在图书馆侧门,一位亭亭玉立的白衣少女走过来,甜美的声音如清泉流淌。

慧中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少女就是那个让她操心的小白静,那个怯怯地不敢大声说话的小姑娘。“长大了,好看了……”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孩子,慧中有些哽咽了,女孩不住地安慰她,“是我呀,我就是那个不听话的白静啊!”慧中爱怜地抚摸着女孩的脸颊,眼里泪花闪闪。

白静是个孤儿,学生时代在建三江一中读书,上初三的时候父亲患肝癌病逝,她和体弱多病的妈妈相依为命。沉重的家庭负担使她看上去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她每天要洗衣、做饭照顾妈妈,白天还要上学读书。就在她准备高考的时候,妈妈也撒手离开了人世。“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是常人不能承受的,更何况一个准备迎接高考的孩子。在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白静顺利地参加了考试,被哈尔滨商业学院录取。由于没钱上学,她只有忍痛割爱选择了收费低的阿城师专。由于压力过重、极度劳累,入学的那一年,白静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即做手术。6000元的手术费对于贫困无助的她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危难之时,是载村、慧中帮助了她。他们千里迢迢来到黑龙江阿城,看望了病中的白静,不但为她交付了手术费用,还为她交上了3年的学费,她顺利地由专科升为本科。

张载村、陈慧中夫妇不但在生活和学习上资助着白静,还为她的工作牵肠挂肚。白静毕业分配到红兴隆第一高中,刚工作的那一年,在学校当干事,平时打个杂,做个表格,没有教课,空闲时她有些迷茫了。了解到她的思想波动,远在香港的慧中安慰她:“不要轻视你现在的工作,打表格、印文件也是学习锻炼的好机会,你一样要珍惜!”在她的鼓励下,白静发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在由老一中合并到新一高的教师考试中,她以优异的成绩如愿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初为人师时,她还有几分胆怯,不敢大声对学生说话。慧中看到她这样怯怯不敢出头,在电话一端急了,冲她喊:“怕什么呢?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去喊啊!”就这样,在慧中的“责骂”中,白静成熟了,现在她已经开始带毕业班,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没有承诺,但有责任,就因为曾经工作和生活在北大荒,就要对北大荒的孩子们负责到底;没有誓言,只因心中那份北大荒人无私奉献的情愫。

陈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与载村、慧中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那是在载村和慧中召集的一个学生座谈会上,当陈民见到儒雅的载村叔叔、和蔼的慧中阿姨时,紧张的情绪立刻烟消云散了。那时,陈民的母亲被确诊为脑松果体瘤,病情时好时坏,陈民心情很不好。慧中拉着陈民的手问寒问暖,用自己的奋斗经历开导他、鼓励他,在慧中身上,陈民感受到了柔情的温暖,心情轻松了许多。当陈民把亲手制作的手工礼品交到陈慧中手上时,她开心地笑了,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在高中3年的学习期间,“希望之光”基金会累计奖励陈民8000元,在经济和精神上给予陈民巨大的鼓励和支持。现在陈民已考上大学,在给载村和慧中的信中,他说:“在你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在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你们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感恩。我一定认真学习医学知识,苦练临床本领,要多多地挽救像我母亲一样的患者,为他们解除病痛,为更多的家庭带来幸福。”

在载村、慧中即将返回香港的前一天,红兴隆第一高中隆重举行了题为“捐资助学播洒希望”师生座谈会。“希望之光”激励了孩子们,孩子们也激励了陈慧中、张载村这对北大荒的老知青。载村对大家说,我和慧中用汗水换来的微薄积蓄献给希望工程,是希望我们的后代把北大荒建设得更加美好,不要像我们一样,在年少时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同学们,假如时光能够倒流,

    我真心诚意地渴望,

    在这里,

    和大家重走一次人生的路!

掌声经久不息,那首《感恩的心》久久地在校园里回荡……